(屬於夜晚的台北公會堂)

  小時候,每次拿到大姐從郵局拿回的電影招待劵,心情總是特別的不一樣,姐妹坐著公車,看著中華商場三層樓店面的各式商家,鐵路緩緩放下柵欄,許多人趕著下班的腳步,那時候還不是很暸解什麼是生活的壓力,彷彿來到另外一個未曾接觸的世界,鄰近的西門町人來人往,最熱鬧的地方莫過於此;踏進中山堂,走上紅色的地毯,享受空調的怡人,雖然是二輪片,但也像劉姥姥逛大觀園那般新奇。
      想起父親是老台北,軍旅服役的最後一個單位-國防部就在附近,每當踏進國防部大門時,我在想父親那時是否也曾踏進這相同的地方,另外像衡陽路上的上海大藥局更是父親唯一信賴的老藥局;踏出校園後,在南陽街也過了一年的重考生活,當最後一堂課,補習班將要關門時,我就會慢慢的走到衡陽路上,搭上往永和的公車,那更是無法忘記的回憶。雖然幾十年之後,中山堂歷經政黨更迭與社會形態變遷,雖不再播放二輪電影,但門口的廣場,開放給大型藝術團體表演,裡面的廳院充滿琴聲與舞影,每次來到中山堂,會想起以前手牽手的日子,旁邊有各式新奇口味冰淇淋的老店,更是成長過程中無法的淡忘的滋味。




台北公會堂(中山堂)的歷史
台北公會堂為知名建築師井手薰作品。所謂公會堂,乃是日本專為都會區集會場所所設計的公共建築。1936年落成時,台北公會堂的都會公會堂規模與場地設備僅次於當時的
東京大阪名古屋,排名第四。而設計監造團隊除了服務於總督府的設計師井手薰外還有八阪志賀助、神谷犀次郎,而實際建築則委由總督府營繕課。

台北公會堂寬60公尺半,側深達113公尺,共有四層樓,該建築面積共達4000平方公尺左右。而這建築又是由集會堂與餐廳兩部分組成。其中「集會堂」內分兩層,上層與下層合計共觀眾席2056席。因為可以播放電影,該集會堂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為公教人員免費電影院所在。也曾經是國民大會開會的所在地,到1966年中山樓完工後才改至該處開會。台北公會堂的後面,靠中華路一側,是國民大會秘書處的辦公室。
餐廳三層高,室內面積達1400平方公尺。主建築除了用餐場所外,還包含娛樂室、理髮廳、貴賓室、廚房。貴賓室室內正面掛著
黃水土的知名作品《水牛群像》。

(中山堂內列為市定古蹟的孫中山先生銅像)

本來公會堂屋頂尚有折射式赤道儀望遠鏡及圓頂觀測台,戰後已遷至圓山天文臺。除此,戰後的公會堂廣場亦增設一座連基座達五公尺的孫中山像,該銅像亦為市定古蹟,廣場也設有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碑。
1936年完工的台北公會堂,因面臨全面戰爭爆發初期,因此建築採簡單、明朗設計概念。該建築採取
1930年代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使用鋼骨水泥結構, 外表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不過兩柱與門面,仍有古典圖案之裝飾。

另外,公會堂特色為採取台灣難得一見的中東阿拉伯拱窗及台灣陶瓦,而運用北投窯場面磚貼出的各種多端變化花紋則是另一項獨具特色。(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中華商場的榮盛興衰(從沒落到化為瓦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yhsiu 的頭像
    andyhsiu

    生活。記事

    andy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