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貴德街51號、53號-千秋街店屋)


千秋街是台北最早的洋樓(西式建築)街
台灣第一所的官設新式學校(西式學堂)設在六館街
台灣第一所官設專業技術學校(電報學堂)創立於建昌街等

       老街道隨著時代的更換,早已改名,現在稱為貴德街,在清朝時期貴德街為兩條街,一是偏北位置的建昌街,另一則是偏南段的千秋街,而古蹟的所在處即是南段的千秋街。千秋街由於位居大稻埕,大稻埕鄰近淡水河,是當年極其興盛的貿易港埠區,而貿易項目之中以茶葉出口最為發達,此也使的大稻埕附近成為茶葉的加工製造重鎮,而古蹟的千秋街店屋,正是當年的茶葉加工店。
  千秋街屋的騎樓下停放著許多摩托車或自行車,街屋為兩層樓建築,第二層以紅磚砌成,因鄰近淡水河,街屋為防水害,整排街屋都墊高100公分左右,入口轉角為望春風李臨秋舊宅,因為沒有明顯標示,以致於錯過。


(1946年的竹節式落水管)

  巷道內窄小,隨時要閃避來車,老舊住宅交替,但濃厚的中藥材氣味不斷地在鼻間掠過,我在腦海裡浮現昔日大稻埕繁華街景的模樣,60多間的茶行繁忙盛況雖已不復見,老屋多半變成堆放商品的倉庫,屋前停放著昂貴的進口轎車,我想祖先恩澤被後代,若子孫都能善加經營,便能維持一定財富,就是這種光景吧!


(台灣的行動思想家-李春生紀念教會



貴德街73號-氣派非凡的
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
 建於日據時期大正九年(1920年),正值大稻埕茶業出口的繁榮時代,當時陳天來聘請廈門師傅興建這棟三層樓豪華洋房,模仿廈門一帶中西合璧的風格,採歐式的古典立柱及大拱廊、泥塑的雕飾、拱窗,兩側搭配凸窗塔樓,格局華麗氣派。

茶葉鉅子陳天來故居 專家建議指定古蹟

    台北市文化局今天會同文資專案小組,會勘位於台北市貴德街七十三號的古宅茶商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這座傳奇建築外觀氣派華麗,向來不為外人窺見室內廳堂,但仿歐式建築的古典立柱、大拱廊,建築用料施工精良,忠實反映時代風格,文資專家會勘後一致建議指定為古蹟。
文化局表示,建於一九二O年的三層樓洋房「錦記茶行」,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名聞遐邇;後方並有私人花園毗鄰港仔溝(今西寧北路),是大稻埕二十世紀上半葉風華歲月的重要見證。 
    文化局指出,貴德街清末由板橋富紳林維源、大稻埕茶業聞人李春生共同出資闢建,因毗鄰茶葉吞吐的大稻埕碼頭,主宰貿易的英商德記洋行、怡和洋行、荷蘭領事館、美國領事館都集居於此,地方三大首富辜顯榮、李春生、陳天來的豪宅也毗鄰座落。其中辜顯榮的「鹽館」(現為榮星幼稚園),已指定為市定古蹟;李春生舊宅拆除改建,而陳天來故居外貌最搶眼,幾乎是古蹟專家眼中的瑰寶。不過,所有權人過去對指定古蹟有疑義,使得「錦記茶行」徒有古蹟之實,卻遲遲無法進入指定程序。 

這次所有權人主動提出指定申請,令文化界與古蹟界為之雀躍。

     文化局表示,錦記茶行外觀氣派華麗,仿歐式建築的古典立柱、大拱廊,及裝飾泥塑,兩側凸窗塔樓,形式對稱穩重。過去做為茶行貿易樞紐,設有私家花園與招待所,可登樓遠眺淡水河港與觀音山,氣勢不凡。 文資專家由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李乾朗率隊,與古蹟運動者丘如華、台北大學都計所教授辛晚教、台大歷史系教授黃富三、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張崑振、台北茶街史專家池宗憲等,共同前往現場鑑定是否已達古蹟價值。

     文化局與文資專案小組會勘後一致認為,古宅是茶商店屋的精緻典範,已達指定古蹟標準,建築用料施工精良,工匠參考二O年代官舍名宅建築,忠實反映時代風格,且保存良好。 此外,建築空間內涵反映當時茶商生活型態,公私層次分明,一樓做茶行交易使用,二樓用於招待賓客,三樓則為家族起居與祭祀空間。 文資專案小組也認為,陳天來故居位於大稻埕碼頭與迪化街之間,可強化再利用的公共性,適度開放一樓與庭園,另朝家族史設置展示空間,可豐富大稻埕歷史街區的文化旅遊深度。(2006/06/26大紀元報)


Generated by Flickr Album Mak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yhsiu 的頭像
    andyhsiu

    生活。記事

    andyhs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